筑梦潘东赤子情 --记漯河市教育局派驻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 【按语】 (图文报道 蔡晓鹏)驻村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第一”是组织赋予的重任,是群众寄予的厚望,是在任何急、难、险、重的工作面前,责无旁贷的第一人。时下,走进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潘东村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人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幸福的良好发展态势,而这显而易见的变化都凝结着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和驻村工作队的辛勤汗水。 战“三夏”、抢收粮,勇当村民身边的“急先锋” 6月1日傍晚,一通紧急求助电话打到了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的手机上....... “张书记,俺家里小麦有些都发黑了,天气预报说这两天还有雨呀,家里就俺老两口也没人手,再不抢收就泡汤了......”电话那头,76岁的村民潘留根焦急地向张东亚诉说着心里的困难。 “中中,老潘叔,您别急,我这就过去,咱今黑连夜抢收回来......。”此时,正在地头禁烧值守的张东亚一边立即联系收割机,一边抬头看了看天,阴沉灰暗。张东亚知道抢收不等人,今晚将是一场雨口夺粮的硬仗。他随即带上由工作队组成的“三夏党员突击队”向老潘叔家的麦田进发。大家到麦田后用镰刀先将地头边边角角的麦子收割,放到麦田中间便于机收。不一会,老潘叔家的5亩小麦已收割完毕,随后,张东亚又帮助村里其他7户农民抢收了100多亩小麦。此时已是深夜2点多钟....。 “你说咋感谢张书记哩,又是帮俺收麦,又是帮俺晒麦,要不是他,俺今年里小麦可能要烂在地里了......。”潘东村76岁的老人吕芬一提起张东亚心里是满心感激。老人口中所说的张书记正是漯河市教育局派驻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 “三夏”生产农时紧、农事重,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是当前最为关键的一项重大任务”。针对近期预报的阴雨天气,第一书记张东亚依托村党组织战斗堡垒,迅速组建了“三夏党员突击队”,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三夏”抢收抢种工作。 抢晴天、战阴天,麦收一刻不等闲。“三夏”以来,漯河市教育局积极发挥党建联建党组织优势做强后盾支持。局党组派出多名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所属机关干部到村入户,送上慰问品、帮扶资金等支持三夏工作。先后为村监测户送去7200元现金解决燃眉之急,为驻村干部当好“娘家人”的坚强后盾,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这两天血压高,头晕得厉害,地里的麦子收不成了。东亚知道后,一大早就带着党员们来帮俺家收麦,真是帮了大忙了!”潘东村村民潘盈州说起张东亚显得格外激动。潘盈州今年 68岁,长年患病,是村里的老党员,孩子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缺乏劳动力,瞅着麦子已经熟透,他急在心上。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党员突击队"进行帮扶抢收,及时解决了老人心头的一件大事。望着刚刚收获回来的小麦,张东亚说:“到群众中去,从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小事做起,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夏粮一天不到手,咱们一刻不收兵,近期阴雨天气仍在不断,收麦如救火,抢收抢种是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我们村干部要加紧排查困难群众,做好帮扶,确保不漏一户,颗粒归仓。” “这真是党给俺们村里派来了一个好干部”。 “没想到这个教书先生还真中,干活也实在,给群众可真没少办实事”。 “他隔三差五都来俺家看看我,来了都给俺扫扫院子,啥活儿都干,跟自己里小孩一样,待俺这上岁数里老年人真是亲”。 这位让潘东村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人,就是漯河市教育局派驻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东亚。 2022年5月,带着组织的信任与嘱托,怀揣为民服务的情怀,张东亚从漯河市教育局来到了郾城区孟庙镇潘东村任职第一书记。从踏上潘东村土地的那一刻起,张东亚就转变角色,迅速融入到村级工作。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全面深入了解村庄发展及党建工作状况。立足村情,他提出了“强党建、重民生、促振兴”的工作思路。 驻村以来,张东亚时刻牢记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扎根农村,情系群众,抓党建、带队伍、聚人心、促脱贫,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办暖心事,解百姓忧,不断用工作实绩践行着驻村承诺。他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持续建强支部、凝聚民心、夯实基础、发展产业、提升村貌……潘东村,一个昔日无产业、无特色、无优势的“三无”小乡村正蝶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明星村”。张东亚用驻村帮扶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村民百姓的幸福指数,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奋斗足迹......。 强党建、聚合力,当好组织建设的“领航人” “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对群众有没有感召力,关键在于干群关系好不好,只有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像石榴籽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 作为第一书记,张东亚深刻体会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各项惠民政策才能落地见效。入村后,他一边找村两委干部谈心谈话,熟悉班子运行情况、洞察两委思想状态;一边从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阵地建设、规范党员活动、储备年轻后备干部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第一书记指导村支部规范开展党建工作。 张东亚坚持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总思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有效提升了党员的理论素养。组织村内党员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学习,带领全村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同时,在村里各个会议中组织学习五星创建、乡村振兴等有关政策文件,主动向上级争取党建共建资金,开展阵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办公活动场所。 通过开展“三会一课”,每月10日主题党日,第一书记上党课、召开党员大会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访民情、解民忧,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要不是张书记给俺跑前跑后办理补助,俺这一家日子会更难,这真是党里好干部回来了...”。说起张东亚对村民潘国政一家的帮扶,这位朴实的老人早已满眼热泪。记者了解到,今年71岁的潘国政肢体三级残疾,行动不便,已无劳动能力。儿子潘明伟因患脑梗后遗症,肢体一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儿媳李严华因不堪重负,患上精神病,不定时发作,是一家人的顶梁柱,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孙女正在郾城二中专就读一年级,一家人生活极其困难。张东亚得知后主动与潘国政家结为帮扶对子,想办法争取政策支持。实施精准帮扶,整户进行低保,享受联镇带村各项补助政策,还争取公益岗位1个。并对学生免除相关费用,给予生活补助,逢年过节,张东亚都会亲自购买生活物资到家中看望。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他们心头里大事,要想办法解决好乡亲们的心忧”。这是张东亚驻村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始终秉持的信念。他深知,要想干好驻村工作,必须先尽快熟悉村情、民情,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到村以后,张东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探实情,努力把自己融入其中。他坚持开展入户走访,走遍了潘东村的院院落落,认真记录、耐心倾听,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求、所盼,努力实现把村民的问题解决在村里、矛盾化解在村里、感情融洽在村里。他主动带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建“有事您说话,服务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法,切实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一次走访中,有村民给张东亚反映,村子里的坑塘与村路连接处的堤坝被暴雨冲毁,露出了一道深沟,如不及时整修不但危及路基安全,还会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安全。群众有呼声,干部必行动。张东亚立即与村干部协商并筹措资金9000元钱进行整修。最终完成了对坑塘堤坝周围加固,漂浮物清理,清洁水体,挖通河道,对四周栽种苗木进行了绿化、美化,坑塘内养殖锦鲤。使曾经失修破损的坑塘焕发新光彩,如今已成为了“潘东一景”,极大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不仅如此,他还协调资金购置座椅,健身器材安装在村广场和村路主干道两侧方便群众休憩,使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入村以来,张东亚走遍村内背街小巷,并联系漯河市教育局筹措资金4万元硬化路面1000平方米。市教育局还协调资金购买60棵景观树种对坑塘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带领党员和志愿者多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户厕改造,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还帮助村子冲洗公厕、清扫大街、清运秸秆、维修路灯等,使潘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22年秋季,张东亚协调资金为潘东村免费深松土地1100亩,仅此一项为群众节省开支3.3万元。 2022年在防疫任务重、资金紧张情况下,漯河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市考试中心主任周英民7次入村,深入农户调研,听心声,看实情,访民意,想法筹措资金上百万元,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整治人居环境,开展消费助农、慰问帮扶、改善基础设施等10件难题。疫情防控期间,组织100多次核酸检测,潘东村成为“无疫村”。经常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全面实现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 张东亚在坚持每月排查的基础上,开展3次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大排查,解决3个公益岗位就业,将8户纳入监测、2人纳入特困供养,办理16户小额贷款,4人享受“雨露”计划政策。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次走访全部脱贫户、监测户、64个残疾人、20个低保户。通过实施联镇带村分红、蔬菜大棚分红、低保、特困供养、电补、残疾补贴、教育帮扶、“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享尽享,“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及户厕改造在潘东村得到持续巩固。 抓产业、促发展,当好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面对潘东村过去集体经济单一、底子薄的现状,张东亚通过实地调研、认真构思谋划、积极争取资金建设驻村书记项目,依托本土资源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以果蔬为主的种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时下,步入温室大棚,满眼翠绿,绿油油的果蔬长势喜人。大棚内,工人们穿梭其中,正忙着采摘、分检、装箱,运输,丰收的喜悦“甜”到了心头。 今年72岁的村民潘永祥正和他的工友们一起在大棚内打理蔬菜。潘永祥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主要在家务农,生活较困难,自从东亚来了把大棚引建好后,自己就到这里来打工,活也轻,也不累,相比之前,我一个月还能增收2500多元,不跑远门就能挣钱,可得劲”。 同样,在一旁采摘干活的王大婶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出外边打工,一个月收入不到2000元,除去房租和家庭开支,就没剩多少了。一到冬季,还不稳定,收入更少了。自从村上有了果蔬大棚后,我就在家门口上班,还管照顾家里,收入比跑出打工强完了,就是到冬季咱也不愁挣不来钱了。” 大棚孕育着村子发展的新希望,果蔬大棚托起了潘东村民的致富梦。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万元。如今,“下地上班去”成了潘东村民的口头禅,发展果蔬大棚产业让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自我造血’,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潘东农民搭上‘致富快车’”。第一书记张东亚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为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他和村两委干部商议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全村土地1800亩左右全流转。基本实现了大田种植、科学智能管理、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和收益大幅提高。正常情况下,村内种粮大户每亩可实现1000元左右收益。普通农户出租土地每亩稳定实现800—1000元收益,除此之外,还能靠打工实现25000元的年人均收入。 据了解,在结对共建工作中,漯河市教育局连续8年把每年20万元第一书记项目投资村里,并多方筹措资金数千万元帮扶村里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7万元,其中村集体土地流转收益6.3万元、696食品厂租赁收入2万元、第一书记项目蔬菜大棚收入2万元、第一书记项目投资收益1.4万元,创出历史新高。张东亚还先后带领村支部到孟庙关徐村、裴城镇西芮村学习特色种植,并又成功引入羊肚菌,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潘东村集体经济势头兴旺,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潘东村徐徐展开。 抓教育、保民生,做好教育扶贫的“贴心人” “孩子们都不要着急,每个人都有一套新书包新文具”。张东亚在市教育局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实施一系列留守儿童“圆梦微心愿”行动,定期为村里的10多名留守孩子发放新书包、新衣服、乒乓球拍、篮球等价值1000多元的学习和体育用品。“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张东亚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入户调查,他了解到村里有个叫阳阳(化名)的困难儿童,6岁,父母离异,如今跟着叔叔家生活,家庭窘困。走访时,看着孩子怯怯的眼神、脏乎乎的小脸,张东亚无比心疼。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爱,阳阳从小性格内向孤僻。自此以后,张东亚就多了这门“亲戚”,隔三差五去看望他。每年开学前为他送助学金,还自掏腰包买来学习用品。换季时,张东亚都会买上几身新衣服亲自给他穿上。疫情期间,孩子没有上网课的电脑,张东亚就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搬来给他上课用。每年生日,张东亚都会亲自送上礼物。当为孩子穿上新衣服,打开蛋糕,带上“皇冠帽”,点燃生日蜡烛的那一刻,小阳阳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在了张东亚的怀里......孩子感受到了父亲般的爱。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知道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关重要,希望通过这些关爱行动,让孩子能感受到有人在温暖他们。”其实在潘东村,让张东亚牵挂的孩子不止阳阳一个。每年他都关注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进行爱心帮扶。张东亚用满腔的爱温暖着村子里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让他们心向阳光,健康成长。 “给村里做一点‘看得见、留得下’的事儿,是我的初衷。”这也是张东亚的心声。担任驻村干部以来,他扑下身子办实事,真情服务暖民心,先后成功举办“好媳妇”“好少年”“五美庭院”评选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优秀党员评选表彰,推动文明家风建设;举行羽毛球、篮球、广场舞、戏曲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还筹划建设幸福院,每年免费为老年人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现老有所养。筹措资金修缮老化破损的基础设施,购买大米、衣物等生活物资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 张东亚用一件件暖心事,一次次解民忧,温暖着潘东村群众的心窝子。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让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而村民们也早已把张东亚当成了“自家人”。 “东亚,咱爸今晚脑溢血又晕倒了....”然而,就在张东亚为村子发展、为帮扶群众日夜奔波操劳之时,去年秋季的一个雨夜,家里打来的一个电话让他瞬间如坠冰窟——80岁的老父亲再次突发脑溢血、脑梗、重度昏迷,急需抢救。 此时,张东亚正在走访残疾户家中查看雨情,当张东亚从残疾户家中出来,赶到医院时已是深夜0点,老父亲刚从手术室推出,看到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而消瘦的父亲,想到驻村1个多月也没有完整回过一次家的张东亚泪如雨下.....他无法想象父亲也许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就在看望父亲手术期间,他又接到了村干部打来求助电话,得知两户村民因房屋地块发生争执,大动干戈,情绪激动......妻子此时握着他的手轻声说:“这个时候组织上需要你,你赶紧回去吧,家里面我来照顾...” 撇下病重的父亲,带着对父亲、对妻子的深深愧疚,张东亚连夜驾车向村子事发地赶去.....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和亲人肩上。妻子深夜给张东亚发去微信说:“既然我支持你去驻村,我就支持你给村里做的每一件事。你放心去,安心干,不能给组织拖后退,咱们一家人都是你的坚强后盾”。 作为一名驻村书记,张东亚坚守岗位,他没有愧对潘东的父老乡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奋战在驻村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驻村以来,张东亚沉下心,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趟出路子。从一名教育工作者到驻村干部,他始终铭记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实现了第一书记的“第一担当”。他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汗水洒在攻坚一线,把真情留在群众心间。 “驻村就是“驻心”,就要把群众心里最盼最忧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张东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行动践行着当初对自己许下的承诺。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目前,潘东村基础建设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加速提升,产业项目势头猛进,集体经济逐年攀升.....。伴随着一件件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变成了现实,潘东村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写满了幸福。2022年10月,漯河市委组织部等4部门授予漯河市教育局驻村选派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12月,潘东村顺利通过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检查验收;2023年3月张东亚被郾城区评为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全身心投入五星支部创建工作,5月在郾城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双书记”论坛赛活动中张东亚被评为最佳辩手。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张东亚正携手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发扬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勤的状态、实的作风。带领广大群众,争当潘东新一轮发展的参与者、奋斗者、领跑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擂鼓出战、奋勇争先,正奋力谱写潘东村更加美好的出彩篇章。 |